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机构 >> 新型创新研究院 >> 正文
新型创新研究院
现代水利水运科技创新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09-01 来源:平台科 作者:平台科 编辑:kjc 审核:徐向阳、肖飞、陈兆玮 点击率:

现代水利水运科技创新研究院


  一、研究院简介

重庆交通大学现代水利水运科技创新研究院(简称现代水研院)是为了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协同发展,全面加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索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研组织模式而成立的一个以服务国家水运行业为目标的新型校级研究机构。

现代水研院依托校内河海学院、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西南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及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组建,是学校统筹水利水运相关学科建设、提升有组织科研创新的新型科研机构、联合创新平台和学科发展智库。

二、组织机构

1.组织机构

现代水研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内常设组织和机构包括综合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和五个专业研究室。

2.管理团队

现代水研院管理团队如下:

长:王平义 教授

常务副院长:谭家万 副教授

副院长:喻 教授

王林峰 教授

教授

教授

办公室主任:邢 副教授

三、建设背景与目标

现代水研院是在我国全面进入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为充分发挥学校涉水学科和专业群的传统优势,以推动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探索学校水利水运学科和科研发展新方向,推动学校涉水专业转型升级,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促进水运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依托校内河海学院、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西南水运科学研究所等而成立的一家专门的校属研究机构。

现代水研院积极面向紧密围绕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高等级航道网、国家水网、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水利水运工程科技创新需求,充分发挥水利水运学科及相关研究领域的综合优势,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以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协同创新为抓手,持续推动重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产出,提升学校科技创新效能,努力将研究院打造成为现代水利水运工程技术研究高地、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为学校服务和融入国家及区域重大战略、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重要动力和强力支撑。

四、定位与研究方向

现代水研院将按照“科研主导、交叉融合、任务驱动”思路,以争取重大科研项目、统筹校内相关科研资源、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建设开创性研究团队、探索激励政策、发挥研究院创新效能为根本建设任务,通过3-5年的建设,建成一个在校内具有建设示范意义,在国内水运行业具有较高影响力并具初具规模的新型研究机构。

现代水研院下设五个研究方向:

1)内河航道水运安全与绿色发展

2)枢纽通航

3)地质灾害智能减灾与抗灾韧性提升

4)绿色智能船舶

5)智慧水利

五、代表性成果

1.航道整治建筑物运行维护关键技术

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交通行业标准规范项目、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等开展科技攻关,针对内河航道整治建筑物运行维护的关键技术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概化模型试验、现场试验等方法,开展了航道整治建筑物模拟技术、结构损伤变形机理及智能监测预警、可靠性和设计使用寿命、生态结构及安全防护技术等研究与应用,形成了内河航道整治建筑物运行维护的成套技术体系,为内河航道建设和维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2. 水利模型及知识平台研发

 平台构建了高精度降雨融合多尺度水文预报智能调度决策全链条技术体系,攻克了山区水库防洪与兴利协同优化的难题。系统核心包括多源高分辨率降雨融合技术、物理与数理双机制驱动的多目标调度模型及四预一体化智能平台,实现了从预报预警到调度决策的闭环管理。该体系显著提升了水库运行的智能化水平和综合效益,已成功应用于水利部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试点项目。

6e5775299382bb9b5013fa2e437a8332

3. 船舶高密度储热/冷与储能电箱联合供能技术

 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中远海运科技创新项目、中石油塔里木油田科技创新项目,目前已开发利用AI大模型训练下的模型解析实时能源结构变化,能够动态校准电力、燃料等关键排放因子实现碳排放的全链条动态追踪,集碳排放测试、核算、可视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