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1 来源:平台科 作者:平台科 编辑:kjc 审核:徐向阳、肖飞、陈兆玮 点击率:
一、研究院简介
“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重庆交通大学在“两路”精神的理论研究与弘扬传承的相关工作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2024年交通运输部批准重庆交通大学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系统工程建设”是试点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质建设“两路”精神与现代人文研究院,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研究院以依托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交通、土木、旅游、传播等多学科优势,以“两路”历史与文化、“两路”精神与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两路”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两路”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时代传播为重点研究方向,促进“两路”精神理论研究与传播传承,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交通推动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作用,构建“交通—人文—社会”跨学科协同创新范式,打造“两路”精神与现代人文研究的国内学术重镇,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重庆交大智慧”。
二、组织机构
研究院实行“学校党委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多学科协同”的运行机制,具体架构如下:
1. 领导机构
院长:张铭(学校党委副书记,负责顶层设计与资源统筹)
常务副院长:张晓平(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负责研究院管理,分管协调跨部门合作)
副院长:张勃(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负责研究院日常工作,分管科研与对外交流)
2. 学术委员会
邀请国内知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交通史、红色文化研究专家担任学术委员,负责学术指导与成果评审。
3. 顾问委员
邀请“两路”精神践行者亲属、“两路”建设相关单位、“两路”精神宣传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担任研究院顾问委员。
4. 行政办公
挂靠马克思主义学院,配备兼职秘书1-2名,负责日常事务、经费管理与活动协调。
5. 技术支持与运营团队
学校档案馆,史料档案挖掘、口述史整理、数据库建设,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支撑。
产学研处,“政产学研用”协同以及校外学术委员、顾问的联系对接。
继续教育学院,相关政府单位、企业干部培训。
三、建设背景与目标
(一)建设背景
1.服务国家战略,传承红色基因
国家正全面推进“交通强国”战略亟需以“两路”精神凝聚共识。提质建设研究院,有助于挖掘其时代价值,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精神支撑。
2.助力“双一流”建设,打造学科特色
研究院将推动学校学科交叉融合,培育“交通+文化”新兴增长点,助力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形成独特优势。
3.深化育人改革,强化价值引领
通过整合“两路”育人园等资源,将“两路”精神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课程育人、场景教学等方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的时代新人。
4. 增强文化辐射,提升社会影响力
研究院将构建“两路”精神研究高地,打造全国交通文化传播中心,扩大学校在红色文化传承领域的学术话语权。
(二)建设目标
1.形成“两路”精神研究理论体系,产出国家级社科成果。
2.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精神传承的复合型交通人才。
3.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服务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定位与研究方向
(一)定位
学术高地:全国首个系统性开展“两路”精神理论研究与育人实践相结合的学术平台。
育人基地: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党员、干部培训基地。
智库平台:为国家及地方交通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传播阵地:构建具有影响力的“两路”精神传播阵地。
(二)研究方向
1、“两路”历史与文化研究
2、“两路”精神与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
3、“两路”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4、“两路”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时代传播
五、代表性成果
1、“两路”精神理论阐释
重庆交通大学是交通运输部批准的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系统工程建设”是试点的重要内容。研究院专家学者受中宣部、交通运输部、人民出版社等邀请,参与“两路”精神的权威阐释工作;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党建》等权威报刊和杂志上发表了多篇理论成果;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上做专题辅导报告;承担多项“两路”精神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多部“两路”精神研究专著。


图 “两路”精神研究理论成果

图 研究院成员在交通运输部党组中心学习做专题辅导报告
2.两路精神展示与传播
学校有利支撑了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世界屋脊之路》、大型融媒体直播《“两路”上高原》等栏目的制作,助力了重庆交通大学“两路”精神育人园、川藏公路博物馆、蜀道集团川藏公路馆、雅安318自驾大本营等文博场馆的建设,参与了中国交建、蜀道集团等大型企业的“两路”精神弘扬传承相关工作。

图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世界屋脊之路》

图 重庆交通大学“两路”精神育人园
3.“两路”精神育人实践
学校开展了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七个一”工程,整合“两路”精神育人资源,综合运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两路”育人园、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等各类方式,通过课程育人、场景教学、实践育人等方式,培养大量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的时代新人。

图 “两路.一梦”——行走的思政课
图 “两路”精神虚拟仿真教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