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1 来源:平台科 作者:平台科 编辑:kjc 审核:徐向阳、肖飞、陈兆玮 点击率:
轨道-隧道-管道综合交通工程技术融合创新研究院
一、研究院简介
轨道-隧道-管道综合交通工程技术融合创新研究院(简称:“隧轨管”研究院)积极面向未来交通前沿技术发展和新交通技术需求,锚定“区别传统原始创新、提前切入未来布局、介入未来交通场景、迅速培育新兴方向”的建设目标,以提前布局未来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为目标,以实现学校科研增量为抓手,以开展非传统性前沿性研究为实施策略,精准推动学校新兴学科布局,实现差异化发展和弯道超车。
二、组织机构
研究院目前拥有固定成员2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院长由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蒋树屏担任,常务副院长由科技处副处长陈兆玮教授担任。
三、建设背景与目标
研究院面向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推动储备低真空管道高速磁悬浮系统、悬浮隧道技术”以及《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建设‘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完善能源输送管道网络”等国家及重庆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直接服务于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的“高端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围绕低真空管道磁浮、交能融合、悬浮隧道等三个重点方向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努力建成国内领先的“轨道-隧道-管道”融合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和汇聚轨道和管道交通领域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打造在管轨隧融合工程领域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重要技术创新源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新高地,推动先进交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致力于打造“陆水空轨管”全交通学科门类,同时全力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转型。目前学校在陆、水、空学科领域建设相对成熟,而轨道交通学科建设略显缓慢,管道交通学科更是尚未统筹推动发展。在学校发展基础上,开展研究院建设可助推学校形成新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增长点,支持学校向智能交通、多式交通、交能融合领域发展的战略构思,从而更好发挥学校交通智库效能。
四、定位与研究方向
研究院面向交通前沿科技,围绕低真空管道磁浮、交能融合、悬浮隧道等方面前沿性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地下低真空管道磁浮系统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
(1)管道-轨道-隧道一体化设计理论及建造技术。
(2)管道-轨道-隧道结构健康检测与性能提升技术。
(3)应急抢修与紧急救援装备研发。
2、基于多场景交通与新能源融合理论与技术研究
(1)交通与新能源融合体系研究。
(2)交通与新能源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3)源-网-荷-储系统仿真试验研究。
3、悬浮隧道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
(1)悬浮隧道先进设计及制造技术。
(2)悬浮隧道全寿命周期性能评估与安全保障技术。
(3)悬浮隧道智能监测与智慧运维技术。
五、代表性成果
1、突破跨座式单轨交通核心技术。世界上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八编组大运量跨坐式单轨列车和首创宽轮距跨座式单轨车辆。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跨座式单轨交通装备研发”项目,成功获得重庆市历史上国拨经费最大的国家级重大项目(5876万),世界上首次成功研制八编组大运量跨坐式单轨列车,为重庆建成为全产业链的单轨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做出贡献和奠定技术基础。相关成果已部分得到产业化应用,实现产值达百亿元以上。我校在以跨座式单轨为代表的中低运量轨道车辆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制定《单轨转向架通用技术条件》3项核心技术标准,提升我国单轨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开展交通+能源前沿研究,形成交通导向的多源多态新能源微网“源-网-荷-储”协同运行与控制。以推动交通绿色发展为导向,开展多
源多态融合能源互联网、高空风力发电、轻量化轨交与新能源融合体系、面向轻量化轨交的小型能源路由器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发、基于轻量化
轨交的交直流混合微网互联运行技术研究,实现交通+能源高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