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机构 >> 新型创新研究院 >> 正文
新型创新研究院
通道·经济系统融合创新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09-01 来源:平台科 作者:平台科 编辑:kjc 审核:徐向阳、肖飞、陈兆玮 点击率:


通道·经济系统融合创新研究院


一、研究院简介

通道·经济系统融合创新研究院是以服务“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重大战略成立的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交叉创新研究机构。研究院以“突破传统研究边界、引领交通经济融合发展、构筑战略决策支撑体系”为发展方向,整合经济管理、交通运输、人工智能、文化旅游等多学科力量,聚焦通道迭代升级与韧性、通道与产业链数智融合、高铁/枢纽/低空新经济、国际经贸交通规则协同四大方向,建立“理论创新—技术突破—政策咨询—人才培养”四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建成国内一流的通道经济创新高地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20余项,在跨国通道治理、“通道+物流+贸易+产业”联动机制、全球供应链重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20余项,多次获重庆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一等奖等奖项。

二、组织机构

研究院现有研究人员2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由黄承锋教授担任院长,王春杨教授担任常务副院长。研究院设立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产业合作委员会三个引领委员会,设立管理办公室负责科研管理、行政管理与对外联络。研究院下设4个融合创新研究团队,包括通道经济与战略安全(聚焦新通道战略、枢纽经济、高铁经济、低空经济、绿色能源、交旅融合、通道韧性等)、数智物流与供应链(聚焦物流数智化、全球供应链重构、“通道+物流+经贸+产业”联动、降本增效等)、运贸规则一体化(聚焦国际经贸及陆海空交通规则一体化、协同发展策略与政策等)、数据科学与决策支持(聚焦多模态通道大模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迭代、政策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等)。

三、建设背景与目标

面对百年大变局和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加速演进,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内陆腹地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对跨学科、跨区域、跨行业的研究和合作提出了融合、创新的迫切要求。 研究院以突破传统学科边界、推动交通与经济系统深度融合、构建战略决策支持新体系为方向,系统开展新通道经济理论、多模态产业链融合、国际规则协同、数智物流融会、绿色能源迭代等前沿方向研究,构建“理论创新—技术突破—政策咨询—人才培养”四位一体多跨协同机制,力争建成在通道经济领域具有国内重要影响力的一流智库、跨学科研究高地与复合型人才孵化基地,为学校实现学科升级和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交大智慧,真正实现“以通道之力,链通世界;以创新之智,引领时代”。

四、定位与研究方向

通道·经济系统融合创新研究院以通道经济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流智库、跨学科研究高地与复合型人才孵化基地为发展定位,研究方向包括:

    1.聚焦通道迭代升级与韧性

    2.通道与产业链数智融合

    3.高铁/枢纽/低空新经济

    4.国际经贸交通规则协同四大方向

五、代表性成果

1. “通道经济与战略安全”系列研究成果

聚焦国际运输通道的多维度战略价值分析、多尺度经济社会影响评价,以及通道韧性、风险评估,系统揭示通道交通、物流、贸易和产业联动发展机制,提出通道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中巴伊土国际通道多边战略价值及风险评估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资政报告《渝滇缅印度洋通道可行性研究》获第八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一等奖。多篇资政报告获国家级、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应用于中蒙俄经济新通道、三峡新通道等重大工程实践。出版《运输通道经济学导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研究》等学术专著,显著提升学校在通道经济与战略安全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社会服务能力。

运输通道封面 区域交通发展与管理_副本 扫描时间 2015-01-09 9-36_副本

2.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系列研究成果

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贸易+产业”联动发展机理和实现路径,系统揭示西部陆海新通道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影响机理,提炼“内陆开放新通道经济”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我国国际物流通道的治理机制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资政报告《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研究》获第九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一等奖。多项研究成果和资政报告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应用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重大项目实践。出版《西部陆海新通道ABC》《重庆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产学研合作动态及展望》等科普读物和学术专著,显著提升学校在通道经济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社会服务能力。

c

3.“高速铁路与区域发展”系列研究成果

聚焦我国高铁网络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及其空间结构的机理与效应,揭示高铁网络影响交通运输结构、人口和要素流动、区域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城市蔓延等多方面作用机理,从出行公平、工资溢价、收入差距等多角度科学评估高铁建设的福利效应,提出高铁促进城市群、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和轨道交通网络优化实施路径。在《Transport Policy》《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中国工业经济》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高铁重塑区域创新空间结构的机理与对策研究》《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研究》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多项资政建议获重庆市主要领导肯定批示和国家部委采纳。